万众期待的暑期档话题大片,《酱园弄·悬案》一上映,口碑两极分化非常严重。
上线一周,票房不过2.69亿,但豆瓣5.9开分,不及格。
电影宣传海报上明晃晃写着“女性反杀犯罪大片”,但实际看下来,令人大跌眼镜。冲着女性议题去的,失望;冲着悬疑剧情去的,落空。
其实,早在去年戛纳放映的时候就露出了端倪。150分钟版本,又臭又长,嘘声不断,不得不回炉重造,改成了上下两部。但或许一开始立意歪了,怎么重剪都没有用,难改扑街的命运。
鞭挞这部电影的文章已经很多了,本篇就从章子怡的角度出发,写一写这位野心犹在却被浪费的“大花”。
1、章子怡野心犹在
章子怡可谓中国当代影坛中不可被忽视的一位影后,不仅拿下金马奖、金像奖和金鸡奖大满贯,还是中国电影走出国门的一枚标志,在奥斯卡和戛纳电影节上都有评委一席。
即使退出江湖很长时间,再次回到戛纳舞台时,她还是有一股势不可挡的大花风范。
为了这部复出大作,章子怡可谓尽心尽力。不仅跑遍了各地路演,卖力吆喝,还配合宣传,甚至和杨幂炒起了“许你周全”CP,相约上海的“蛋糕局”。
除去场外信息,更能看出章子怡野心的是她的表演。看到大银幕上的詹周氏,观众很难不为章子怡的演技再次折服。她演出了贴合人物原型的脆弱、不屈和顽强,保持了影后级别的表演水准。
电影一开篇,詹周氏的特写镜头。佝偻的身体、蜷缩的姿态,头发凌乱,眉毛几乎没有,脸上和手上新旧交错的疤痕。血红色的眼睛,直愣愣地盯着你,好像要把人的灵魂盯穿了似的。
这是章子怡进组拍的第一个镜头。拍摄时,是上海40年来最冷的一个冬天,她没有披着衣服,因为不想让自己暖起来。这样能够更好地演绎出角色的“疲惫、无力、恐惧”。
章子怡说:“这里是没有台词的,必须是这一下子,你要让大家感受到她的前半生。这是她走投无路的一个选择。”
让我们把目光再拉远一点,全身相。一件旗袍就细节拉满。拍结婚照时,旗袍崭新完整,如同感情最初的纯粹干净。
但后来,不知什么时候增加了五颜六色的补丁,暗示家暴让詹周氏不堪重负,即便她不断去维护、修补,婚姻生活也岌岌可危。
目光拉得更远一点,你可以看到人群中的詹周氏。从一开始的恍惚、瘦弱,仿佛被命运的大手推搡着,无法把握自己的走向。
再到她逐渐地走向,对生之权利的争夺她觉醒了。在法庭戏戏上、,她挺直了腰板,爆发力十足。在关键时刻,向媒体露出自己的伤痕,指控暴力机关屈打成招。,她有了想活下去的指望。那句“我没有杀人”,依旧低语,却力道十足。掷地有声。
“试问,160公分、身体瘦弱的詹周氏,如何杀得了180公分的丈夫大块头詹云影?”因这句疑问开始,媒体质问警署、社会舆论纷纷,人们极力找出一个“奸夫”、挖出她的男性同伙,以便于将犯罪定义为偷情轶事。
电影中他们不能接受,恨意让一介女子“翻了天”。而还好是章子怡,她的演绎就是能让人相信最终让观众信服:可以。
因为她的表演弱化了正是因为陈可辛的镜头无法淡化掉章子怡的“个人特质”。詹周氏的“苦难感叙事”让步,”,把詹周氏而骨子里的“倔”浮出水面挖掘出来。她退无可退,只能反击,直至举起菜刀。。
尽管被暴力折磨得麻木不堪,但生存意志支持她不会倒下,反而还能举起菜刀。
正如陈可辛说的:骨头是易错位散架、重量小一推就倒的,但就是很硬,敲不碎。詹周氏是软弱的,易屈的,但是杀不死的,绝不消亡。
这一点在詹周氏与薛至武的两场交锋中尤为体现,我们很难不惊叹于章子怡对角色间权力调转的洞察之敏锐。一是被缉拿后,詹周氏遭到警察局长薛至武的刑讯逼供、暴力殴打,那时她贴近对方,近乎乞求、近乎盯紧了猎物的钻心一瞥。
二是,在被强迫与野猪搏命的戏份中,前期有着强烈求生欲的詹周氏,历经千辛终于爬到梯子上,又遭遇薛至武的阻拦。她仰视着权力中心的男人,在诡异的沉默中纵身一跃。最终薛至武只能帮助她开枪打死了野猪。
只一个对视,便让对面的男人为心虚、慌张、做出遭催眠般的行动。虽然她是涉嫌谋杀罪的嫌疑人,但眼前的薛至武和幻觉中的詹云影才更像是为罪行而心虚的人。
章子怡的演绎称得上惊心动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女主角演得好,电影还是扑街了?或许戛纳电影节上章子怡的一记白眼,早早揭示了一切。
2、雷声大雨点小
《酱园弄》的口碑,不尽人意之处主要三点:“假”“大“”空“。
假,角色假、妆造假、台词也假。
拉开演员列表,堪称豪华卡司——章子怡 / 王传君 / 易烊千玺 / 梅婷 / 赵丽颖 / 雷佳音 /杨幂 / 彭昱畅/ 尹昉/大鹏 / 李现 / 范伟......。
并不是说明星拼盘片并非等于一定失败,只是《酱园弄如果详略得当、主次分明,依然可以成就出彩的大群戏,可惜《酱园弄·悬案》属于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那一类。
》这么多演员扑面而来,的观感着实是突兀、和混乱。
女主的戏份被稀释,换来数不清的电视剧演员怼脸大特写。造型戏剧感拉满,幻视剧本杀服装。仿佛每个人演员都扯着嗓子大声告诉你”:我的戏飚得演技有多好。“,实际上却连说出令人不出戏的台词都困难。群像片更需精炼准确,《酱园弄》却做了大量闲笔与悬置的剧情,各演各、各嗨各。筹备多年的大片,落得获评”电影版《演员请就位》“的下场。堪称电影版《演员请就位》。
由于缺乏娓娓道来的剧情铺垫、层层递进的有效对手戏,最终产生了各演各、各嗨各的感觉。
表层是假,内里即是空。有几处相当有争议的情节。
比如,赵丽颖所饰演的知识分子西林笔下《为杀父者辩》言辞空洞,口号不断;以及西林“变装形象”塑造之意义不明。比如,詹周氏于庭审时一字不落地背下大段她人所写的《为杀夫者辩》,以棒读诉心声,无疑是制作的偷懒。
难道她没有自己声音吗?她曾经在多少个日日夜夜被殴打?她多少次出逃却失败?她多少次求助却没有回音?她多少次心理挣扎却还是举起屠刀?这在法庭的自我申辩中完全没有展现。
她如何在家庭、职场、舆论和暴力机关的重重围剿中,争取到生存机会?这其中的复杂性,远比电影中呈现的更多维。
——这就是章子怡没法儿发挥的原因。上法庭靠女作家点醒,在监狱靠女狱霸帮扶,她的主动性被削弱了。
以及,电影在对暴力戏份的呈现上不够审慎。在章子怡可发挥的为数不多的场景中充斥着大量追求视觉刺激的暴力镜头:被老公打、被警察打、被野猪袭击。奇观化的表现,无疑会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也让观众产生不良观感,以至于产生疑问:“这到底是在痛斥暴力,还是在消费暴力?”
这些戏码有没有必要?占比是否过多?删掉、换个拍摄方式会对艺术性与剧情有影响吗?以《还有明天》为例,导演宝拉用静态受伤画面、现代舞抽象叙述家暴,让观众感受暴力,又和暴力有一定距离。幽默、辛辣,批判力丝毫不减。
当然,这更考验导演的功力与认知,而陈可辛确实老土乏味了一些。
曾有人问酱园弄的故事最打动陈可辛的是什么,他说是“时代”。他想要拍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爽片,而是一个时代的无力。他的着眼点是很“大”的。
“那样一个时代的改变是影响到每一个人的,尤其是子怡所饰演的詹周氏,她顽强地捍卫自己的生活,再到去捍卫自己的生命,无论人多么强大,在时代面前很多时候都充满无力感,因为个人能做的其实是有限的。”
可惜的是,许多聚焦于私人的故事恰恰反映出了大时代的阵痛,而放眼于宏大故事的野心却常常略显空洞。
“时代的压迫”对陈可辛意味着什么呢?难道意味着对警察局长过多的着墨,以此展示时代局势吗?难道意味着对女主的淡化,腾出分镜刻画更多浮生百态?
在电影最终的呈现,我们所看到的“时代”是一个模糊的影子。
印入脑海的不是《酱园弄·悬案》,而是《薛至武破案传》。
不过,或许种种皆可以被陈可辛推到为分为上下部的坏处,毕竟《酱园弄·悬案》成为了超长预告片,要想获得全面吐槽的资格,咱们还得再花一次票钱。
比如詹云影前后增肥又减重相差20斤,化身疯批赌徒暴力狂。有视觉冲击吗?有。但他如何从疼爱“脸上有疤”妻子的好男人,一步步变成“打得妻子满身是疤”的丈夫?完全没有展开。
比如,王许梅(在监狱大开戏腔唱“十八相送”,一群“小骚货”们大合唱。撩人吗?撩人。但缺乏王许梅身世的前期提要,让人感到十分突兀。
西林在法庭上为詹周氏奔走呼号,铿锵有力吗?确实,但总觉得缺乏了人物关系的内在共振。
还有算命瞎子满脸是血的惊艳出场。但他为何要帮詹周氏?背后的目的是什么?以及看似神秘的锁匠,背后隐藏了什么玄机?
这就是分为上下部的坏处,感觉《酱园弄·悬案》像一个超长预告片,许多角色都写的不完整,或是浮光掠影寥寥几笔,或是帮助主角往前走的功能性角色,难以成就一部出彩的大群像。
在“全员飙戏”和“配角争番”下,陈可辛成了“端水大师”,章子怡则失去了发挥的时长和空间。
另外,给到章子怡发挥的为数不多的场景里,却充斥着大量追求视觉刺激的暴力镜头:被老公打、被警察打、被野猪袭击。
这种奇观化、带有厌女色彩的镜头,无疑会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也让观众产生不良观感。这到底是在痛斥暴力,还是在消费暴力?
不是说一部家暴电影里不可以存在暴力镜头,而是处理暴力的尺度、方式需要得当。在本片中,暴力镜头过于单一和强烈,比如扇耳光、打头、拖下楼梯,让人感觉詹周氏不是被打就是在被打的路上,缺乏角色在家暴后心理变化的展现以及剧情发展的悬念铺陈。这引起观众的视觉疲劳和情绪厌恶。
拿不久前上映的家暴电影《还有明天》相比,它对暴力表达就更有丰富度,比如用静态受伤画面、现代舞抽象表达,让观众感受暴力,又和暴力有一定距离,那是更能让观众接受的表达方式。
备受争议的还有猪搏斗这场戏,它在蒋峰原作《翻案》中没有,导演加入的动机是什么?
如果说是为了剧情服务,表现詹周氏在暴力执法下依然不屈服的决心,那完全可以通过更温和的方式呈现;如果说是为了增加视觉刺激,那么导演聪明反被聪明误,视觉刺激成了视觉惊吓,引起大量女性观众的心理恐惧,并没有给影片加分。
这就难怪不少人给影片扣上了“厌女、辱女”的指控。因为暴力镜头血腥残酷,密度过高,却对主题和叙事帮助不大。在本片中,“虐待”成了一种景观,受害者被俯视,而不是被平视和尊重,这是让观众难以接受的原因。
片中有一场戏,章子怡和王传君演绎家暴场景。事先没有说好如何演,希望通过临场反应实现真实感和冲突。丈夫把枕头压在詹周氏头上,足足90秒。
事后章子怡心有余悸,差点造成了ptsd。一部电影给演员造成这种心理创伤,到底有无必要?
若要还原那个时代的女性苦难,不该只把镜头对准受害者,也要剖析施暴者及其背后的社会结构性暴力。但在片中,复杂的系统性压迫被简化一笔带过。
拍舆论监督。罔顾事实上双方阵营如何对峙和变化的过程,媒体一开始就几乎一边倒地支持詹周氏。
拍男女冲突。只是表面的性别对立,却没有从对立中挖掘出,除了个人之恶以外的群体、社会之恶。比如拍詹周氏和张宝福假冒夫妻才能工作,一带而过,其中的职场性暴力和男女职工不平等,压根没展开。
曾有人问酱园弄的故事最打动陈可辛的是什么,他说是“时代”。他想要拍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爽片,而是一个时代的无力。
“那样一个时代的改变是影响到每一个人的,尤其是子怡所饰演的詹周氏,她顽强地捍卫自己的生活,再到去捍卫自己的生命,无论人多么强大,在时代面前很多时候都充满无力感,因为个人能做的其实是有限的。”
但在电影最终的呈现,我们所看到的“时代”却是一个模糊的影子。“时代的压迫”都意味着什么呢?
比如经济结构的系统性压迫。詹周氏作为被歧视的“江北女性”,遭遇阶级和性别双层压迫,最初从苏北逃荒到上海,没有工作,为了糊口才嫁给詹云影,电影中却忽视了这点,反而浪漫化了两人最初的爱情;
比如社会观念和文化的压迫。案件爆发后,不少媒体将詹周氏塑造成毒妇形象,将其污名化,但电影中媒体舆论几乎是支持詹周氏一边倒;
再比如司法上的离婚权不平等、家暴非刑事化,法律体系背后的“夫权不可侵犯”......因为缺乏细节的刻画,故事就成了飘渺的空中楼阁,也让电影没了年代的实感。
就连“girls help girls”似乎都成了流量密码、营销标签。
女性之间善意来的没有说服力。为什么王许梅一开始像狱霸一样让詹周氏睡在马桶边,转眼就变成了贴在身上的好姐妹?电影只给了一个细节,就是王许梅看了报纸,知道了詹周氏的事迹。这个态度的转变实在是跳跃。这背后是什么原因?因为王许梅对男性的仇恨?对权贵的仇恨?
为什么知识分子西林可以共情到底层妇女詹周氏?为什么替她发声?正义感从何而来?电影中没有给出让人信服的理由,让人相信西林是一个正义的女性精英,反而放大了桃色传闻,营造出西林是一个靠美色周旋于男人之间、把男人玩弄于股掌之中,渴望追逐、渴望流量的投机分子。
一个是底层文盲、一个是上海名媛,一个是知识分子,如何建立情谊、精神同盟?
这当中没有铺垫过渡,直接想当然地实现了,以至于当詹周氏、西林和王许梅蒙异口同声地呼喊女性权益,让人感到非常突兀。到底在燃什么?
虽然章子怡演的好,但是剧本上没有给发挥的空间,导致角色缺乏张力。
在电影中,詹周氏好像变成了一个沉默的失语者。且不说一个不识字的底层女性如何一字不落地背下大段《为杀夫者辩》,这件事情的合理性不足。剧情安排她用知识精英的话语为自己申辩,仿佛一个传声筒,这个设定本身就会有损主角塑造的主体性。
难道她没有自己声音吗?她曾经在多少个日日夜夜被殴打?她多少次出逃却失败?她多少次求助却没有回音?她多少次心理挣扎却还是举起屠刀?这在法庭的自我申辩中完全没有展现。
这就是章子怡没法儿发挥的原因。她不是一点点觉醒、反抗的,而是上法庭靠女作家点醒,在监狱靠女狱霸帮扶,主动性在哪里?
她如何在家庭、职场、舆论和暴力机关的重重围剿中,争取到生存机会?这其中的复杂性,远比电影中呈现的更多维。
整部电影看下来,詹周氏的角色立体度甚至不如薛至武,也难怪观众讽刺《酱园弄·悬案》不如改名《薛至武破案传》。
3、时势已经造不出英雄了
很多人说“建议男导演少碰女性题材”“男导演塑造不好女性角色”。这句话我不能同意。
我不太认同。
想当初李安拍《卧虎藏龙》,便成就了章子怡走上国际影坛的第一个经典角色玉娇龙。
她白天是被规矩所驯服的千金大小姐,夜里是被自由所召唤、不得不奔赴江湖的豪情女郎。玉娇龙就像李慕白的青冥剑,“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她仰慕江湖导师,但一个个曾经追逐的目标,终究没有达到她的期望。她一度想要挣脱凡尘的枷锁,没想到江湖不过是另一个牢笼。
“我看不到天地的边,我不知道该往哪里去。”命运的最后,她终身一跃,求自己的道。
《一代宗师》中,章子怡饰演的宫二,也是一个性格刚烈的女子。
为父报仇,终身不嫁。“宁可一思进,莫在一思停。”
相比玉娇龙,宫二一样有血性和人性,但多了一份隐忍和自尊,有分寸知进退,无声胜有声。
《卧虎藏龙》和《一代宗师》,不是大女主戏,都是传统的“男人戏”,但是章子怡在里面角色却是出彩的。
再回头看《酱园弄·悬案》,你可以在詹周氏身上看到宫二和玉娇龙的影子,那是生的欲望、活的欲望。
一位普通女人对命运感到不甘,因为算命瞎子的一句话,便她打死不肯说丈夫的头藏在哪里了。只要头没找到,死无全尸,她和丈夫就能打破与詹云影生生世世纠缠的命运。
即便承受牢狱之灾,即便可能被判处死刑,她也能松一口气,因为下辈子自由了。
詹周氏人物的复杂性,正在此处体现。表面上,她是只求来世、不求今生的绝望女人,于一众知识女性的感召下拥有求生欲,选择不择手段地活下去。
实际上,詹周氏的觉醒是落地的、先人一步的、是行动的。她的求生欲无需唤起,正因为她想活,正因为她的反抗更深、更激烈。否则也不会举起菜刀割断纠葛。
詹周氏与西林、王许梅,不是一方拯救另一方的关系,她们是同步的。有人有文字,有人有刀子。而现实中,这样的詹周氏——周慧珍女士(原名周春兰),活到了近九十岁。
我想到原小说中,作为知识分子、进步女性代表的苏青即电影中的西林,写过一出名为《娜拉出走之后》的戏,娜拉离开了自私虚伪的丈夫,摆脱了“玩偶”的身份,可是却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最终自杀。
薛至武曾经问她,这戏讲的什么。
那时她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说,“没什么意思,外国的故事。”
在了解了詹周氏的事情之后,她在詹周氏指认现场时,认真回答了薛至武:
“我写时也在犹豫,我让娜拉自杀了,看起来这是最合理的结局,可是这不对。我现在明白了,我不能让她这么死,她应该拿起砍刀,杀了她丈夫。”
可惜,陈可辛的胃口太大。他想拍的不仅是“詹周氏”,而是一个“时代众生相”。他想拍的不仅是“酱园弄”,而是“上海往事”。顾此失彼,拍了一个失焦的往事,让观众无法入戏。。
当然,电影口碑不佳,这其中不只是导演创作力的原因。
还因为在当下环境,,女性主义的讨论已经往前迈了一个步伐,观众对口号式的女性觉醒已经不买单了,更不想观看一部打着女性复仇噱头却充斥厌女过时镜头的电影。
尤其观看女性故事时,观众会希望电影制作与故事理念一致,如电影中律法的改变“破除旧的思想、改进行事方式”,电影自然也应如是,这不算什么过分的期待。
我们想要的是一部切身从女性视角出发、体察女性微妙的生存困境,真正为女性权益摇旗呐喊的电影。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酱园弄·悬案》确实拍砸了不够好。
总之,一部而“坏”电影载捧不起一个“好”演员,章子怡这次只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但,也是詹周氏这个角色,让我们看到当初的“宫二”“玉娇龙”之魂犹在。
一个采访中,章子怡说:“现在的女性角色,有力量的太少了。接下来,我希望还有一个更有力量的、更极端的......”
记者问:“詹周氏还不够吗?”
章子怡说:“我演的时候,我觉得她是够的。”
就让我们期待章子怡的下一个“詹周氏”吧。在原作里,也有一场根据案件改编出的戏剧,作者借观众的视角描述了它:“是啊,这部戏什么都有了,他薛副局负责滑稽,詹周氏负责残酷,大块头负责惊悚,而那个影子一般的同谋,则负责悬念。”
《酱园弄·悬案》的要素只多不少,詹周氏是够的,那少了什么呢?
在原作《翻案》里,作者记录了一段对话:
“詹周氏明天就要判决了,是死刑。”
“就是杀丈夫那个吗,那你为什么难过?”
“你一直没关心这个吗?”
“我只是知道这场争论,死刑还是终身监禁,但我无所谓,我没态度。”
可惜了,《酱园弄·悬案》,它只是知道这场争论。
正规实盘配资.股票配资是什么意思.股票配资门户有哪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